油价接连上涨的 时机考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昨天发出通知,决定自9月11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50元和540元,折算到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零售价格分别提高0.41元和0.46元。(相关报道见B1版)

  这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成品价格经过“三连跌”之后的第二次上涨,距离8月10日上调仅相隔一个月时间。根据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三连跌”时期,国家发改委严格按照成品油调价机制,一天也没有延迟下调。这次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早已经突破4%的红线,并在9月7日22个工作日期满,因恰逢周末而未作调整,9月11日上调无可厚非。

  这次上调油价,与8月10日上调时的宏观经济环境相比,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变化之一是,我国经济下滑深度在加剧,内外需继续低迷,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在一些领域的困难还在进一步加大。10日公布的进口数据显示,进口负增长扩大,说明内需消费不振仍在继续。变化之二是,通胀率7月达到1.8%新低后,8月重新回“2%时代”。况且国际粮食受大旱影响减产幅度大,国内粮食受虫灾影响减产已成定局。这将促使肉类、食用油和蛋类价格不断攀升,未来物价继续走高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这个时期接连提高成品油价格,将对两个最重要的经济方面构成严峻挑战。首先,对正在继续下行的宏观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高油价可能对当前处于困境、步履维艰的实体经济造成更大伤害。目前,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生存环境不佳,高税负、高收费、高贷款利息等都在盘剥实体经济,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同时,电力、石油等基础商品价格畸高也在侵蚀实体企业的经济成果。高油价可能阻碍实体经济复苏步伐,高油价也可能使得中国本来就低迷的消费拉动力流向产油国家和两大石油集团,严重削弱、挤占消费对国内经济的拉动力,影响到经济转型大计。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和国内粮食价格受灾攀升情况下,如果频繁提高成品油价格,对通胀的助推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商品,价格接连攀升对物价的影响不小。7月份CPI之所以创历史新低达到1.8%,与国内油价连续三次下调不无关系,而三次下调可能被随后的接连上涨所抵消,对物价冲击不可小觑

  国际油价继续攀升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这就意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会继续上调。而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着“涨多跌少”的现象,在2008年6月份国际油价达到140美元时,国内93号汽油价格大约在6元左右,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至93美元左右,国内一些地方的93号汽油又回到了“8时代”。

  严格按照成品油定价机制上调油价无可厚非。石油企业要求遵守规则,上调油价,也是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本分,社会公众应该充分理解和谅解。但是,上调油价在执行定价机制以外,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些更加重要的因素,比如实体经济承受力和通胀承受力问题。这就要求在依据定价机制决定油价上调与否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时机考量问题。

  如果国际油价继续攀升,国内油价要不要出现“三连升”,决策者一定要高度谨慎。从上半年年报的巨额利润看,两大石油集团有消化油价成本压力的财力和实力,在国际油价继续攀升的情况下,国内油价如果少涨或不涨,两大石油集团是能够承受的。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牺牲一些内部利益,自觉服从宏观经济特别是民生大局的整体利益,是履行社会责任和“准政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余丰慧(河南 职员)

相关栏目